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48

五运六气与时疫预防和应用

$
0
0
【本篇文章已在国内收录发表】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病机制及《脾胃论》升阳除湿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中医科程志鹏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出现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源于武汉,来势汹汹,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全国,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播散病例,逐渐引起了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领导和亲切关怀指导下,严格疫区隔离,强化防治措施,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正在举全国之力,以最强有力的手段积极控制疫情。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疫病指流行性传染病,《说文》曰:“疫,民皆病也。”疫病传染性强,变化迅速,危害严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代医家在同各种疫病的斗争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运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疫病、使用中医中药对治疫病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新冠肺炎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借鉴古代医家总结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我们防治新冠肺炎疫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运六气又称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两遗篇以及《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九宫八风》等篇章,是融合了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五运即五行,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五运或五行,是一年中不同时段的五类气息表达,慢慢衍生为对自然界五种运动变化状态和性质的概括。六气的形成源于阴阳开、阖、枢运动产生的三阴三阳,代表了阴阳气化运动的六个时空方位。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五运和六气,不仅反映一年的阴阳变化规律,也反映在更长和更短的时间周期内,宇宙存在着节律性周期变化,各种自然变化的周期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 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在《黄帝内经》中就确定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强调人的疾病与气候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将自然变化的五运六气规律联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于是产生了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在疫病的防治上可以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现代医学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时,主要针对致病微生物进行防治,但致病微生物会不断变异,对传染病的应对办法以及疫苗的研发常常处于滞后和被动的局面。古人观察到,疫病的发生,与一般外感不同,不能单纯用气候原因来解释,疫病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同疫病,具有不同的气候特性,有着一定的周期规律可循。如果我们运用好五运六气学说,了解好气候的周期变化,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对抗疫病时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一下本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五运六气学说中影响气象及疫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是每年的“岁运”和“司天之气”。本次疫情发生于2019年12月上旬。2019年为己亥年,黅天之气经天,甲己化土,己为阴干,为土运不及之年。天干化五行丽于地以生长化收藏,己岁土运不及而无生化之气,故己亥年土运使万物萎弱无力。按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天干起运,地支起气。地支为亥,巳亥之年为厥阴风木司天,也就是说,己亥年是天干为运为土,地支为气为木,木克土,气克运,这叫天刑,为不相得之岁。原本土已不足,显露虚象,木复来克土,土就变得更虚。这一年气克运,气盛运衰。厥阴风木司天,主上半年气候风气淫胜,少阳相火在泉,主下半年气候火气过胜。整体看,己亥年土运不及产生的胜复之气的情况是,风气行,木克土,金复之。2019年12月份,为2019年己亥年终之气,岁土不及,少阳相火在泉,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结合己亥年终之气的运气特点与武汉当地的阴雨湿冷的气候特点来分析,湿邪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瘀热是本病基本病机。我们可以从干支月份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终之气期间新冠肺炎病机的推演过程:
    11月22日之前,是乙亥月(11月8日—12月7日),之后是丙子月(12月8日—1月6日),再之后是丁丑月(1月7日—2月4日)。
    我们仍然按照五运六气的配属来分析,己亥年乙亥月,月份天干乙木,地支亥水,干支一气,木气大旺。结合今年土运不及、少阳相火在泉,主气终之气太阳寒水、客气终之气少阳相火的总体环境,乙亥月木克土达到全年最大。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这个时间段,我国已经发生了大范围的流感,其中以青少年儿童感染者居多(具体发病人数不详)。从媒体报道和门诊接诊情况看,幼儿园和小学青少年儿童发生了范围流感。我们认为,儿童先发病是因为小儿乃稚阳之体,五脏尚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填实,抵抗能力差,故最先发病。同样因为发病早,邪气尚未入里,病症较轻,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但这并不意味对成年人没有影响。
    我们再来分析丙子月。己亥年丙子月,月份天干丙火,主气终之气太阳寒水,客气终之气少阳相火。子水对应的是少阴君火,地支亥子丑三会局半成,水的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加,同时子水克丙火,丙火生己土,同时丙火合辛金化水。丙火对应小肠,辛金对应肺。虽然己土得到了丙火的加强,但地支气克天干,这样的组合造成的局面就是,肾气得到了催生,但同时肺生肾不足。我们先来看天气,己亥年的冬天是暖冬,意味着收藏不及。因为肺主收敛,收藏不及,受伤的首先是肺。所以这个时候脾仍然在透支状态,肺已开始受伤。这个时候小学幼儿园的大面积流感仍然在继续。根据媒体报道,12月8日,丙子月的第二天,武汉出现第一例武汉肺炎患者。
    我们再看丁丑月。己亥年丁丑月,年支厥阴风木克己土,丁火生己土,但丁火合壬水化木,丑土晦丁火,丑土湿脾土。丁火主心火,丑土晦火主心阳不振。地支亥丑呈子水拱局。之前我们分析过,己亥年全年土运不及,脾土承压,这个肺气受伤,肾水不得收藏。到这个时候,脾气严重不足,最容易发病。而这次武汉新冠肺炎发病,从目前的报道看,大多数重症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我们认为,首先脾脏由于全年的承压,呈透支状态,不能生肺金;同时由于脾脏虚弱,木克土不足呈木郁状态,木郁化火烤肺,由于主气太阳寒水不能收藏,导致肾水不足。再加上丑土晦丁火,造成的五脏的局面就是肺寒、脾湿、木郁、心衰、肾虚。再看六气,主气太阳寒水,在天为寒,客气少阳相火,肺之气为阳明燥金,这样六气中三阳均呈现不降状态,阳不降则阴不升,阴阳不交则邪气犯主。同时脾为后天之本,入脾之气为太阴湿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湿虚弱不能生金,则中焦不运,土枢四象之运转不能进行。因此造成了湿邪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瘀热是本病基本病机。
    从刘清泉老师《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辩证治疗初探》的论文可以看到,“2019年12月份以来,武汉属于暖冬气候。时值冬至、三九之时,寒冷当至而未至,应寒而未寒,反为热,同时阴霾冷雨缠绵近旬,不时之气留连持续。”“本次2019-nCoV感染,属于中医湿邪性质的疫病范畴,其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传入阳明,形成阳明腑实,湿毒淤热内闭,热深厥深”。
    由此病机,使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翻看过的《脾胃论》。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撰于公元1249年,此时正值金元之交,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瘟疫流行。据文献记载,当时的疫情爆发导致几十万人死亡。李东垣的《脾胃论》就是在这种瘟疫严重流行的社会背景下成书的。现在不少同道仅把《脾胃论》当作一本调理脾胃杂病的内科著作来看,其实是不全面的。殊不知李东垣对当时疫病的认识和防治的总结是非常深刻的,这种经验的总结在《脾胃论》一书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当时医家普遍认为流行疫病的病机是单一的外感,李东垣对这个观点是质疑的。他更倾向于脾胃内伤的病机。他认为当时疫病流行的病机主要是由脾胃内伤所致。脾胃在中央,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中焦阳气和畅,则上下气顺。若脾胃之气受伤,则中气不足,湿浊内生。清气下陷,不能上升,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输心肺,营卫之气不足,皮肤腠理不能得到阳气的滋养,从而不能卫护肌表而产生疾患。当然李东垣并没有认为脾胃内伤是产生疫病的唯一病机,他只不过是着重强调了疫病的发生与脾胃内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其实与邪气致疫的观点并不矛盾。李东垣用升阳除湿的办法对付疫病,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李东垣遇到大疫的年代是1232年,也就是壬辰年。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此年份寒湿之气非常大。这与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产生时的大环境是极其相似的。久居这种湿冷阴雨的环境,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慢慢形成阳虚体质。再来说一下武汉人的饮食特点。武汉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镇,兼具南北风格。当地人常吃的食物有热干面、面窝、米粑粑、发糕等,这些食物粘滞滋腻,不易消化,极易损伤脾胃,产生脾湿。当地人还比较喜欢吃小龙虾喝啤酒,这无形中也为湿邪内生提供了条件。分析此次新冠肺炎患者,应该是先有了脾胃内伤(脾阳不足或寒湿困脾)这个病机,又恰逢己亥年终之气湿冷的大环境,加之病毒的侵袭综合而发病。李东垣针对这种病机治疗当时的疫病,就是用升阳散湿法,重点在于调理脾胃的气化功能。参考李东垣的思路,我认为升阳散湿法是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较为合适的治疗大法。运气环境是寒湿,因此在治疗的早期就应该考虑升阳扶阳,健脾化湿。《脾胃论》中所载的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藿香安胃散、异功散都是可以根据病情辨证加减使用的。相反,如过早应用苦寒药物或大量抗生素治疗,势必会导致脾胃阳气损伤,从而引邪入里化热,使疾病变得复杂而难治。本次新冠肺炎患者后期出现重度乏力,食欲减退,甚至大便下血等症状即是中焦受寒,脾胃阳气损伤的明证。根据所见到的有限资料显示,有部分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阳虚症,但是到后期表现为燥热症,有些甚至从湿盛的状态迅速变化为热毒壅肺证,出现高热,憋喘气促的症状,这说明体内原本就存在一个郁热的内环境。我分析此与平素过食辛辣食物和野味导致脾胃积热,阴血耗伤有关。所以从饮食角度来看,恢复期的饮食必须应以清淡为主,忌辛辣之品,养护脾胃阳气慢慢复原。
综上所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宜单纯的看做六气病,也要充分考虑脾脏的透支因素,总体治疗,应该以扶正升阳为主祛除湿邪为辅,具体思路以温运脾阳、疏肝平肝、补肾润肺为主,兼以利湿药,随症加减。
    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一是要避免与致病原接触,二是要重视正气在防治致病源入侵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教导,调摄情志,适度运动,饮食清淡,固元培本,如此才能正气充足,有效地防止新冠肺炎病毒的入侵。
    以上是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法的一点思考,以期为阻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笔者未能有机会掌握一手临床资料,所参考的病案资料均来自网络与微信转载,故文中定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最后,向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同行们致敬!希望你们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平安凯旋。
附:以下三例药方可以参考试用。
1、食疗预防:菊花10朵,生姜5片,葱白4段,香菜1两,花椒8粒,桂皮1寸,草果1个,开锅下,煮5分钟。喝三天。

2、中成药预防:小柴胡冲剂一天+参苓白术丸

3、武汉肺炎治疗方。熟地60,麦冬60,炒白术30,茯苓10,柴胡4,甘草4,党参15,黄芪30,巴戟天15,玄参15,青蒿10,桑白皮10。一剂煎两次早晚各一次。
预约业务可以加入:QQ群77800254
业务预约电话:13864582212
QQ号码:546248081    824378662
微信号:13811634214  济缘老师
公众号:jiyuansuanming 
邮件联系:546248081@qq.com (支付宝账号546248081@qq.com)
收款人:赵明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48

Trending Articles